人工智能,曾几何时,被描绘成一个遥远而抽象的未来概念。然而,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日益加深的影响,人工智能已然成为当下影响我们“物质生活”的关键力量。正是在这个急剧变化的行业背景下,一直以来关注人工智能发展的倡导者们,开始深刻反思并重新调整他们的策略。他们意识到,仅仅停留在技术伦理的表面讨论,或是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政府政策,可能已不足以应对AI权力日益集中的现实及其带来的广泛社会经济挑战。
过去,许多AI领域的行动者倾向于将精力聚焦在具体的政府监管框架设计上,或是围绕某些备受瞩目的AI技术产品(如大型语言模型)展开讨论,辨析其潜在的好处与风险。例如,新闻中提到,一些医院在倡导活动的推动下,确实建立起了新的AI监管机制,并调整了自动化工具的应用范围,这无疑是积极的进展。然而,随着技术的飞根蔓延,及其与资本、权力越来越紧密的结合,倡导者们逐渐认识到,这种碎片化、针对性强的策略存在局限性。尤其当AI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全球少数几家大型科技公司手中时,单纯依赖政策杠杆的效果可能微乎其微,因为真正的权力基础并未被触及。
因此,新的策略呼之欲出,其核心在于将人工智能议题与更广泛的经济困境和社会不平等紧密联系起来。报告指出,倡导团体需要揭示AI技术的演进如何加剧了权力与财富的集中,如何影响了就业结构和未来的工作形态,进而深化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这意味着讨论不再局限于技术本身的“善恶”,而是转向追问:将如此巨大的、不负责任的权力赋予少数公司,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否有利?这种视角的转变,旨在让AI不再是“抽象的技术事物”,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影响其生计和未来机遇的现实问题。
这种策略调整尤其强调“从底层构建力量”。倡导者们认为,要真正推动改变,必须让AI议题在普通民众的物质生活中产生共鸣,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AI技术影响的直接承受者,从而激发起自下而上的反抗和议价能力。这包括鼓励劳动者对AI在工作场所的部署方式提出质疑和抵制,挑战科技行业关于自动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大规模失业或现有工作模式被彻底颠覆的论调。通过连接AI对工作保障、工资水平、甚至更广阔的经济公平性的影响,倡导者希望动员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加入进来,共同制衡集中化的技术权力。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领域倡导策略的转变,标志着对当前技术发展阶段和权力结构的深刻洞察。它认识到,要有效应对AI带来的挑战,不能仅仅依赖技术治理或寄望于少数精英的觉醒,而必须将技术问题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图景中审视,并积极赋权受技术影响的普通民众。将AI与生计、公平和权力分布等核心议题挂钩,不仅能让技术讨论更接地气,也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公平且符合公共利益的人工智能未来,提供了新的可能路径和行动方向。
发表回复